Bushcraft—户外,不在精致,而在生活本身
潮玩志丨Bushcraft—户外,不在精致,而在生活本身
原创 ISPO ISPO潮玩视界
Bilibili网站献给新一代的青年宣言片《后浪》,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及讨论,有人觉得“拥有了梦寐以求的选择权”,也有人认为未必如此。但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在证明着——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
户外也是如此。单在短短4分钟的《后浪》视频里,就出现了潜水、皮划艇、攀岩、徒步等等画面。
户外的每个细分类别又有不同的风格。以露营为例,有配合徒步穿越的山地露营,有重于享受的Glamping(奢华露营),有带着家出发的房车露营,也有今天的分享嘉宾要为大家介绍的Bushcraft。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禹宇和李想的Bushcraft世界:
禹宇: 从字面理解,Bushcraft翻译为丛林技能,但它包含的内容其实是生存技能——利用简单的工具、知识、经验以及所处环境所能利用到的自然资源进行创造,让自己生存下去,并且生存得更舒服。我认为Bushcraft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一种户外玩法,一方面是一种文化。
李想:我认为Bushcraft的元素包含得非常广泛。首先它是一种态度,Bushcraft与被动进入野外以期再次回到人类世界的荒野求生不同,它抱有的是一种主动融入户外的态度。
其次作为文化,Bushcraft让我们跟野外接触更紧密,让人类曾经拥有过而现在逐渐丧失的户外文化或技术,再次回到人群中。
除了是一种态度和文化,Bushcraft还是一种生活方式,让现在的都市人有更多机会去亲近自然,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创造和社交。
禹宇:首先,他们都非常热爱生活,并且热爱大自然,其次他们的基因里都追求内心平静,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面生活得太久了,想回归自我做一些思考。在Bushcraft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挖一个杯子,搭一个房子”等专注的事情,辅助自己平静下来。
李想:目前参与Bushcraft的人,都有长时间的参与其他户外形式的经历,他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了Bushcraft的形式。
禹宇:Bushcraft不是新派产物,它相对更为传统,和其他户外形式的区别在于,Bushcraft是带着有限的装备,通过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创造让自己舒适的户外生活。
有一句老话说:“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参与其他户外形式的活动,会需要携带非常丰富的物资和装备,遵守“在户外做一个过客”的原则。而Bushcraft可以利用自然资源,让自己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李想:目前市场大多数的户外形式有两种,一种偏重运动,例如户外骑行、登山等,重点在追求运动中的目标和体验;还有一类偏重旅行,追求的是旅行过程。
但Bushcraft偏重的是在户外环境下的感受。它不是旅行,有的甚至不需要运动,只要在户外的某一个环境里面,就可以去社交、去创造、去自我反省,没有局限,包含的外延会更加丰富。
但这并不等同于“Bushcraft是漫无目的”。Bushcraft玩家享受每一个过程,但最终是否设定目标,要视情况而定。所谓目标可以是“在户外完成一个手工”、“在户外读一本书”,更可以是“和三五好友度过一段舒适的时光”。
禹宇:Bushcraft有与自然联结紧密,内容涵盖广,人群适应性高等特点。在野外环境下,人们可以体验在城市难以实现的生活,如围着篝火谈谈心,认识大自然的植物、岩石等。
即便是“制作一顿美食”这种在城市可以做到的事,放在户外环境下,都会有不一样的意义。Bushcraft会潜移默化地使人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让人类去主宰大自然。
李想:我认为Bushcraft令人着迷的原因在于对任何向往自然的人来说,它可以是“零门槛”的。一般的户外旅行需要购置一定装备,研究好线路,需要一定的金钱或时间投入。
但Bushcraft可以随时随地出发,哪怕是利用午后的小小时光,在家后院或者街心公园里,都能完成一段小的Bushcraft生活晒晒太阳、做杯咖啡、看本书。
每个人与自然的联结点不同,有人喜欢钓鱼,有人喜欢观察植物,有人喜欢昆虫,但他们都可以在Bushcraft找到兴趣所在。可以说,只要心里面有自然,哪里都可以是Bushcraft。
禹宇:Bushcraft缩写为BC,从入门到精通,我认为有三个阶段。整个过程是渐进的,都可以称为BC。
第一个阶段的BC应该叫Bush Cosplay,对于新手或潜在入门者,可以从模仿老玩家的操作开始。当你积累了一定经验,掌握一定技能后,就可以进化到第二阶段,Bush Craft。熟练到一定程度了,可以去追求第三个阶段,Bush Culture。
Bushcraft的技术是为了融入自然。比如拥有制作盛器的技能,就可以减少一定的携带,而就地取材进行制作的盛器都是天然的,使用完留在野外,也不会造成污染。这一层面,可以让户外生活更有趣。第二个层面,在制作生活用品的过程中,可以让自己放空得到平静,也可以锻炼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李想:我们在提到新人该怎么入门Bushcraft时,除了它的三个阶段,也需要了解它的三个方向。新手对于Bushcraft有全盘了解后,可根据个人兴趣自由发展技能和装备。
一种是家居BC,很多非常符合美感的公园露营,也是走居家风格的BC,将大量的装置、装饰品,甚至家具带到户外去,在户外追求像家庭一样的温暖和舒适。虽然体验美好,美学传递非常到位,但行动需要有大量的携带,不便于无车族,或者去车辆不能到达的地方。
另一种风格是军事化BC,一些BC爱好者同时也是军迷,其中更复古的军迷会追求二战前后的军事风格。这一类爱好者会配置一些军品装备。
还有一类被称为农具BC,他们更注重传统,会使用上世纪或者更古老的一些工具,让自己在户外进行一段时间的生活体验。
禹宇:对任何活动来说,安全是最重要的考量,其次在Bushcraft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触犯法律性问题。
Bushcraft会涉及很多工具,在使用方面,需要量力而行。即便是同样的工具,老手有很多技巧是多年实践而成的,不能够照搬。每个人需要在保证自己的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工具的使用。
在法律方面,则要听取当地人的建议。举例来说,我们在北京进行过多次Bushcraft活动,进山时会看到每个村都有当地的防火要求。由于野外在Bushcraft,火是很重要的元素,并且冬季的北方天气寒冷,因此我们会向村民(最好是村长)咨询该地区野外防火知识,如什么样的地方可以使用什么规模的火。如果完全禁火,我们也一定会遵守规则并寻找其他解决办法。
再举个例子,我们春季在浙江进行Bushcraft活动时,偶尔会采食时令野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山上很多的山地、竹笋是有主的,如果没有和主人事先协商,很容易有触犯盗窃罪的风险。
李想:新手入门前可能会去搜索Bushcraft的图片、视频,做美食、做木工部分往往很吸引眼球,但这不是Bushcraft的全部。这些场景传播量大,是因为它们容易使用具象的方式进行传递,而更多BC的文化和内涵,其实很难具象化。对于文化和内涵,需要我们深入BC,和自然对话,和自己内心对话,以发现自己内心的需求。
要避免踩坑,就不要太盲目,不要出于自我想象和网络上的图片、论坛,就认为自己了解Bushcraft是什么。最好可以和有过Bushcraft经验的朋友们进行第一次Bushcraft活动,在体验的过程中发掘自己的需求。
禹宇:Bushcraft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并且仍处在发展阶段。早年间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来源于国外,现在潜在玩家可以通过B站、公众号、微信社群等渠道,了解Bushcraft的文化。同时,也可以参加我们主办的年度全国BC大会。今年7月的ISPO Shanghai 2020,我和李想也会在现场进行分享,让感兴趣的小伙伴有机会身临其境的体验BC生活。
禹宇:我小时候是个“野孩子”,04年-05年的时候看到了英国BC教父Ray Mears的Bushcraft视频,我认为这和我小时候的“野”很有共鸣,是我想玩的东西。
但是那时国内同好少,网络也不发达,缺乏交流,互相也不了解,也不知道彼此在哪里。但由于向往户外,所以我开始跟着户外俱乐部走线路,后来又接触了野外生存、极限运动,到2013年之后,国内BC玩家多了,交流增加了,才坚持下来玩到现在。
李想:我从参与专业户外运动开始,02-03年做高海拔攀登,04年-05年开始进行技术探洞。大多数的户外运动都有明确的时间窗口,导致我需要不停操作、不停攀登,只有很有限的时间可以停下来思考,而我本身并不喜欢“赶”。
当我07- 08年接触了BC后,我发现这个活动可以有大量的时间让我独处,不用这么赶,可以随时体验,有时间静下心来,做一两件事。并且如果你愿意,它甚至不需要大量装备或者大段的假期,更不用大规模的训练技术和储备体能。
因此我在想,我的户外生活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个方向?用Bushcraft的方式来引领我的户外生活。当然如果有长时间的假期,做好了充分的体能和技术储备,我还是会做技术探险,但Bushcraft可能是我每天每周我都可以去体验的户外形式。
禹宇:Bushcraft生活可以和我的童年产生共鸣。
李想:为了选择一个优雅的户外生活方式。
无论是Bushcraft、Glamping、Camping还是其他流派与形式的户外行为,其本质和内核都离不开自然和你本身。
以上的户外形式,只是为你找一个与自然相处的方式,是不是够野性,是不是够精致,是不是坚毅,都不应该作为衡量“户外”的标准。
你因这一段时光所收获的平静,温暖,感动,震撼,才是让你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出发的原动力。
本文照片选自全国第二届bushcraft大会集锦
摄影师:陈灿峰、孟聪、孙洁娜
撰文:Nicole 视觉: Hope 校对:Mir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