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hcraft Database

15 Feb 2023

鳑鲏亚科鱼类

中国原生鱼:鳑鲏亚科鱼类 | biology

biology

中国原生鱼:鳑鲏亚科鱼类

前言

本文链接:https://github.com/mcxiaoke/biology

本文资料来自:

鳑鲏介绍

鳑鲏亚科(Acheilognathinae)鱼类的总称。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主要分为三属:鱊属(Acheilognathus),鳑鲏属(Rhodeus),田中鳑鲏属(Tanakia)。中下层小型淡水鱼类。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内陆各水体中。体亚圆形或菱形,侧扁。口前下位,马蹄形,口角具须或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平滑或带有锯纹,尖端钩状。侧线完全或不完全。背鳍基部较长,大部或部分与臀鳍基底相对。背鳍和臀鳍无硬刺或具光滑的硬刺,均具2~3不分支鳍条,7条以上分支鳍条。胸鳍狭长,下侧位。

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中国、朝鲜及日本。我国有3属21种,除西北地区及许多内陆河湖外,几遍及各江湖。为小型淡水鱼类,最大不过18厘米。

大多数鳑鲏,如大鳍鱊、兴凯鱊等生活于平原地区,喜栖息于近岸水草丛中或江湖流水中。黑龙江鳑鲏(R.sericeus)、彩副鱊、彩石鳑鲏等多栖息于小水面静水湾或水塘中。另一些种类,如广西副鱊(P.me-ridianus)、革条副鱊、峨眉鱊(A.ometensis)则栖于山间溪流中。鳑鲏为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藻类及高等植物碎屑,也偶食浮游动物及水生昆虫。鳑鲏最大年龄可达5龄,一般第一次性成熟年龄为1~3龄。生殖期间雄鱼呈现出婚姻色。如雄鱼的背鳍及臀鳍鳍条的延长,吻部和眼眶周围出现明显的珠星、鲜艳的婚姻色彩等。雌鱼具一条长的产卵管,卵由产卵管排于河蚌的鳃水管内或外套腔中,直至发育成幼鱼才离开蚌体,生殖季节过后,产卵管萎缩。大鳍鱊的卵椭圆形。卵粒大。鱼体长约8厘米,体重约18克,怀卵量约为600粒。繁殖期4~6月。越南鱊卵椭圆形,怀卵量100余粒,繁殖期为4~6月。兴凯鱊卵椭圆形,怀卵量700余粒,繁殖期4~5月。高体鳑鲏卵椭圆形,卵径一般为2~3毫米。繁殖期在5~6月。大鳍鱊为这亚科中最大的一种,体长一般为110毫米,最大体长不超过180毫米,体重50克左右。一般作畜禽饲料,也可食用。

鳑鲏识别

中国三种常见鳑鲏(中华鳑鲏、高体鳑鲏、方氏鳑鲏)的区别是:

  • 鳃耙数:方氏鳑鲏和中华鳑鲏为6~8,高体鳑鲏为12~16;下咽齿:方氏鳑鲏和中华鳑鲏有锯纹,高体鳑鲏光滑或偶具锯纹。

  • 体侧中央银蓝色纵带前伸的位置:中华鳑鲏和高体鳑鲏的纵带前伸不超过背鳍起点正下方,而方氏鳑鲏的纵带前伸超过背鳍起点正下方。

  • 鳃孔后上方银蓝色小点(又称肩斑):方氏鳑鲏雄体和中华鳑鲏(雌雄)均具小点,而方氏鳑鲏雌体和高体鳑鲏均无小点。

  • 胸腹部色泽:3种鳑鲏的雌体均为浅黄;而它们的雄体,方氏鳑鲏为黑色,中华鳑鲏为黄色,高体鳑鲏为红色。

  • 腹鳍色泽:3种鳑鲏的雌体为浅黄色和黄色;它们的雄体,方氏鳑鲏为黑色,中华鳑鲏为黄色(后缘黑色),高体鳑鲏为红色(后缘黑色)。

  • 背鳍前部鳍条黑斑:3种鳑鲏的雄体均无黑;斑方氏鳑鲏和中华鳑鲏的雌体有大黑斑,高体鳑鲏的雌鱼在幼体阶段具黑斑,而至成体时部分有。

黑龙江鳑鲏

Rhodeus sericeus (Pallas, 177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948

又名丝鳑鲏、葫芦籽。

体侧扁而延长,似纺锤形,体厚不及体高1/3,背缘较腹缘稍外突。头较长,显著长于头高,为体高的2/3;尾柄细长。口亚下位,口顶端处于眼下缘水平线上,偶尔可移至瞳孔水平线上;口裂呈浅弧形,口角间距大于口角间距中点至下颌顶端距离(约3:2),上下唇相连处的外缘位于眼下缘水平线之下。口角无须。眼较大,大于吻长,侧上位。眼间较平,间距大于眼径。鳃孔上角位于眼上缘水平线之下。鳃盖膜至鳃盖骨前缘与峡部相连。

背、臀鳍末根不分枝鳍条硬,但细如首根分枝鳍条,不分枝的第二根约有首根长的2/3。背鳍位于吻端和尾鳍基之间或较近后者。臀鳍位于背鳍之下方,其起点约与背鳍第五或第六分枝鳍条相对,臀鳍基底长短于尾柄长。腹鳍位于背鳍之前下方,相距约1—2鳞片,亦介于胸鳍基和臀鳍起点之间或稍近后者。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相距2—3鳞片。肛门位于腹鳍基和臀鳍起点之间或稍近前者。尾鳍叉形。

侧线不完全;背鳍前鳞呈棱状超半数。下咽骨呈弧形,齿细长,侧扁,齿侧光滑或具隐约凹纹,咀嚼面狭窄略凹,末端钩状。鳃耙短,约有最长鳃丝的1/4,呈三角形,排列较密。鳔2室,前室长度只有后室1/2。

固定标本尾柄黑纵条向前延伸不超过背鳍起点。背、臀鳍间膜具有不连续黑点,组成2-3列纵条。繁殖季节雄鱼的背、臀鳍和胸鳍均延长;吻部具珠星;臀鳍外缘黑色,其宽约为最长鳍条的1/5—1/3。

分布于我国的黑龙江流域及欧洲。

中华鳑鲏

Rhodeus sinensis Günther, 1868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4926

最新研究认为彩石鳑鲏(Rhodeus lighti (Wu, 1931))是中华鳑鲏的同物异名。

体侧扁,卵圆形。口小,端位,下颌稍短于上颌。无须。第三块下眼眶骨的宽度大于眼径的1/2,背鳍和臀鳍的最后一枚不分枝鳍条基部较强硬,末端柔软。背鳍起点位于身体中部,略近最后鳞片。臀鳍起点和背鳍条第四枚分枝鳍条相对。侧线鳞不完全,侧线鳞3~7片。腹膜灰黑色。鳔两室,后室较前室大。体侧上部每个鳞片后缘都有小黑点。自最后第三个侧鳞开始沿尾柄中线有一条黑色的纵纹,向前直延伸至臀鳍起点的正上方。鳃孔后方第一个侧线鳞及第四、五个侧鳞上均有一个很不明显的黑斑。

生殖季节雄鱼的吻端左右侧各有一丛白色珠星,眼眶上缘也有珠星。眼球上半部红色。臀鳍浅红色,镶一条较狭的黑边。腹鳍前缘白色,背鳍具两列白色的斑点。前上缘红色,后缘黑色。尾鳍中部具红色纵纹。雌鱼具长的产卵管。背鳍前部有一个大黑点。尾柄上的纵纹比雄鱼的为细。雌鱼的个体一般比雄鱼小。

长江流域的中华鳑鲏,开始性成熟的雄鱼标准长为30毫米左右。繁殖期在5月间。幼鱼背鳍前部有一大黑点。个体小,最大个体的标准长不超过45毫米。主要食物为藻类。

分布于河北、天津、山西、长江流域以南。

高体鳑鲏

Rhodeus ocellatus (Kner, 186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784

又名济南鳑鲏。

体高,呈卵圆形,侧扁,头后背缘格外隆起,尾柄短而高,其高常超过其长的1/20头小,头长约等于其高,不及体高的1/2。吻短而钝,其长短于眼径。口端位,口裂呈弧形,口顶端约在眼中点水平线上,口角位于眼下缘水平线之上,止于鼻孔前缘,两口角间距约等于口角间距中点至下颌顶端距离。口角无须。眼侧上位。鳃孔上角略低于眼上缘水平线。鳃盖膜联于峡部。

背、臀鳍末根不分枝鳍条稍硬,与各自首根分枝鳍条粗细相当,不分枝鳍条的第二根约为首根2/3长。背鳍起点于吻端和尾鳍基之间或略有前后。背鳍基底较长,大多数个体长于背鳍基底末至尾鳍基距离(体长在60mm以下,则等长)。臀鳍位于背鳍之下方,其基底长于或相当于尾柄长。腹鳍位于背鳍之前,腹鳍基部和背鳍起点在同一垂直线(雌鱼)或稍有距离(雄鱼),并且位近臀鳍起点较之胸鳍基部,偶有介于二者之中。胸鳍末端超过或将及腹鳍起点者为雄鱼,不及的是雌鱼。尾鳍叉形。肛门位于腹鳍基和臀鳍起点之间或近前者。

侧线不完全。背鳍前鳞呈棱状超过半数。下咽骨似弧形,齿细长,侧扁,咀嚼面细狭稍凹,末端钩状,齿侧光滑或偶有浅凹纹(在高倍镜检下)。鳃耙呈三角形,其长为鳃丝长的1/5—1/4。鳔2室,前室约有后室长的1/2。消化管长为体长的2.4—7.0倍。腹膜银白色布有黑点。

繁殖季节的雄鱼色彩绚丽,多色相互交辉,鳃盖上角之后有虹彩斑块,沿尾柄有纵 条虹彩衬托在银白色鱼体上闪闪发亮;另有红色点缀着眼虹膜的上半圈、背鳍的前外缘(限于末根不分枝鳍条和第一至第四分枝鳍条)、臀鳍及尾鳍(中央最短鳍条3—5根);黑色镶着背鳍(约第五至第十根分枝鳍条)、臀鳍(限于分枝鳍条)外缘,鳞片的后缘,但位于体背部的较腹部密集,故体色呈现背较腹部深;乳白色仅见于腹鳍不分枝鳍条上。雌鱼近金黄色,产卵管呈粉红色。珠星见于雄鱼吻端、眶上骨和泪骨,主要集中于吻端两侧。

固定标本体为褐色,尾柄黑纵条明显,雄鱼粗于雌鱼,向前不超过背鳍起点,雄鱼在鳃盖上角之后有2个横列黑斑。背、臀鳍外缘为狭黑边。雌鱼产卵管呈灰色。

分布于澜沧江、珠江、海南岛、韩江、长江、黄河等水系。

方氏鳑鲏

Rhodeus fangi (Miao, 1934)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5889

体似纺锤形,侧扁,背鳍起点处为体最高点。头小,其长大于头高。口端位,口裂呈弧形,口角止于鼻孔前缘,口角间距相当于口角间距中点至下颌顶端的距离。口角无须。眼侧上位,其长大于吻长。眼间略隆起。鳃孔上角在眼上缘水平线之下。鳃盖膜至鳃盖骨前缘与峡部相联。

背、臀鳍末根不分枝鳍条较首根分枝鳍条硬,第二根不分枝鳍条约为首根的1/2-2/3长。背鳍起点位居吻端和尾鳍基之中或略近后者,背鳍基底长短于背鳍基底末至尾鳍基距离或几等长。臀鳍起于背鳍倒数第3—4分枝鳍条之下,臀鳍基底长度短于尾柄长或几等长。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前,腹鳍基底与背鳍起点相对或相距1-2鳞片,亦介于胸鳍基部和臀鳍起点之间。胸鳍末端超过或将及腹鳍起点。尾鳍叉形。

侧线不完全。背鳍前鳞呈棱状不超过半数。腹鳍基部腋鳞较发达。鳃耙短,仅有最长鳃丝的1/6—1/5,排列稀疏。鳔2室,前室短,后室长。其长约有前室2倍。消化管长为体长1.0-2.3倍。

固定标本的尾柄黑纵条均超过背鳍起点,一般雄鱼较雌鱼粗,最粗处约跨2纵列鳞片的各半片;鳃盖上角雄鱼常有一圆形小黑斑,雌鱼背鳍前方常具一小黑斑。雌鱼产卵管和雄鱼吻端、泪骨的珠星以及雄鱼臀鳍外缘黑边均见于繁殖季节。

分布于珠江、长江、黄河、黑龙江等水系。

刺鳍鳑鲏

Rhodeus spinalis Oshima, 192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4927

体侧扁,卵圆形,背缘比腹缘薄而隆起。头小,锥状。口端位,口裂呈浅弧形,口顶点约与眼中点相对,口角末端止于眼前缘之前,口角间距几等于间距中点至下颌顶端距离。口角无须。眼侧上位。鼻孔位近眼前缘较至吻端。鳃孔上角略低于眼上缘水平线。鳃盖膜联于峡部。

背、臀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基部硬,末端软,后缘光滑,其粗细相当于各自首根分枝鳍条。背鳍位于体中点。臀鳍起于背鳍的第三或第四分枝鳍条的下方。背、臀鳍基底较长,背鳍基长于背鳍基末至尾鳍间的距离;臀鳍基长于尾柄长。腹鳍位于背鳍的前下方,通常雄鱼前于雌鱼,腹鳍基部和背鳍起点之间相距约2个鳞片。胸鳍末端将达腹鳍起点。肛门位于腹鳍基部和臀鳍起点之间或稍近前者。尾鳍叉形。

侧线不完全。背鳍前鳞几乎全部呈嵴状。下咽齿侧扁,细长,其咀嚼面狭窄,略凹,齿侧光滑或有凹纹。鳃耙短突状,排列稀疏。鳔2室,前室短,呈椭圆形,后室长,成倍长于前室。消化管为体长的6.4倍。

固定标本体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尾柄具黑色纵条,向前不超过背鳍起点;鳃盖后方具2块平列的黑斑;雄鱼臀鳍外缘有极狭的黑边,雌鱼无色。

分布于珠江、海南岛、元江等水系。

无须鱊

Acheilognathus gracilis Nichols, 192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4711

体侧扁,似长纺锤形。头短钝,头高接近头长,不及体高。吻短于眼。眼侧上位。口亚下位,口顶与眼下缘在同一水平线上,口裂呈浅弧形。口角无须。鳃孔上角低于眼上缘水平线。鳃盖膜至鳃盖骨前缘和峡部相连。侧线完全,行至腹鳍至臀鳍对应处稍下弯,伸人尾柄中央。

背、臀鳍末根不分支鳍条粗于各自首根分支鳍条,第二根不分支鳍条较短,约占末根不分支鳍条的1/5—1/3。背鳍起点在吻端和尾鳍基之中或近前者。臀鳍起点与背鳍基后部对应。背鳍基长短于背鳍基末至尾鳍基距离。臀鳍基长短于尾柄长。腹鳍始于背鳍之前。肛门位于腹鳍基和臀鳍起点之间。尾鳍浅分叉,最短的中央鳍条占最长外侧鳍条的2/3。

下咽骨似弧形,各齿细长侧扁,齿侧平或有隐约凹纹,咀嚼面窄,末端带钩状。鳃耙排列较密集。鳔分2室,前短后长。消化管为体长的6倍。

固定标本的雄鱼臀鳍有一纵黑带,其外缘无色。分布于长江水系。

须鱊

Acheilognathus barbatus Nichols, 192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5891

体侧扁,近卵圆形,体高约为体宽(头后躯部最大左右侧距)2.8倍,未超过3倍。头较短,头长和头高几相近。吻短钝,通常接近眼径或稍小。口小,亚下位,口顶约在瞳孔下缘水平线上,上颌末端不达眼前缘,亦在眼下缘水平线之下,口裂浅弧形,两口角间距相等或略大于两口角间距中点至上领顶端距离,下唇较上唇肥厚,上下唇联于口角。口角须1对,约有眼径长。眼侧上位。眼间较宽凸。鳃孔上角位在眼上缘水平线之下。鳃盖膜在鳃盖骨前缘下方连于峡部。侧线完全,行至与腹鳍对应处略下弯,继人尾中央。

背、臀鳍末根不分枝鳍条比各自首根分枝鳍条稍粗硬,背鳍起点雄鱼在吻端和尾鳍基之间,雌鱼近尾鳍基较之吻端。背鳍基底长不超过从背鳍基末至尾柄末片鳞的距离。臀鳍基底长于尾柄长,臀鳍起点约与背鳍第七分枝鳍条(雌鱼)或第五(雄鱼)相对应。腹鳍位于背鳍之前下方,腹鳍基部与背鳍起点相距2鳞片或少些,亦在胸鳍基部与臀鳍起点之间。胸鳍和腹鳍约等长,胸鳍末端不达腹鳍,相距1—2鳞片。肛门约在腹鳍基部和臀鳍起点之间。尾鳍分叉较浅,最长分枝鳍条约为中央最短鳍条的2倍。

下咽骨似弧形,咽齿长而侧扁,齿侧缘有凹纹或平滑。背鳍前鳞不及1/2呈棱状。鳔2室,前短后长。消化管长约为体长的4.4—5.6倍。

固定标本体色灰黑,侧线以上色较深。鳃盖上角有一小黑斑。沿尾柄中央有一黑纵条,向前止于背鳍基中点之下方,其粗细往往随性别而异。雄鱼的臀鳍外缘无色,约占最长鳍条1/4,而从臀鳍基部至无色外缘之间的鳍条和间膜密集黑色素;背鳍外缘亦无色,但明显狭于臀鳍。

分布于长江和闽江等水系。

短须鱊

Acheilognathus barbatulus Günther, 1873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4928

体侧扁,略延长,背缘薄而稍突起,腹缘圆而平直,体厚(近鳃盖上角躯部左右侧距离)不及体高的3倍。口狭小,亚下位,口裂如半月形,两口角间距大于或相当于两口角间距中点至上颌顶端的距离。上颌末端在鼻孔前缘的下方。上下唇联于口角,口角有对短须或缺。眼侧上位。鼻孔位近眼前上缘较之吻端。鳃孔上角处在眼上缘水平线之 下。鳃盖膜至鳃盖骨前缘和峡部相连。侧线完全,走向较为平直。

背、臀鳍末根不分枝鳍条粗于各自首根分枝鳍条。背鳍位于吻端和尾柄基之间或略近后者。背鳍基底长于背鳍基末至尾柄基距离。臀鳍起点与背鳍第五一六分枝鳍条相对,臀鳍基底略长于尾柄长。腹鳍位于背鳍之前下方,腹鳍基部和背鳍起点往往在同一垂直线上,亦处于胸鳍基部和臀鳍起点之间,或稍近后者。肛门位于腹鳍基部和臀鳍起点之间或近前者。尾鳍叉形。

下咽齿侧缘或光滑或具凹纹,凹纹有深有浅。背鳍前鳞呈棱状约占半数或不及。鳔分2室,后室长约有前室2倍。消化管约有体长的2.1—4.3倍,消化管随体长增加而增长。腹膜黑褐色。

固定标本近鳃盖上角有一小黑斑,跨越2—3个鳞片。沿尾柄的黑纵条较细,向头方延伸不超过背鳍之起点。背鳍外缘有狭黑边;臀鳍外缘无色,但雄鱼臀鳍近外缘有1纵黑条,其粗细约占最长鳍条1/3。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福建、山东等地。分布于澜沧江、珠江、长江、黄河等水系。

彩鱊

Acheilognathus imberbis Günther, 1868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5887

旧称彩副鱊。

体侧扁,似纺锤形。头较长,头长大于头高。吻稍钝。口端位,口裂略斜,约止于鼻孔前缘的下方,上颌末端与眼下缘在同一水平线。口角无须,或有短突状须,最长亦不超过眼虹膜径。鼻孔位近眼前上缘较之吻端。鳃孔上角约在眼上缘水平线之下。侧线完全,较平直,后人尾柄中央。

背、臀鳍的末根不分枝鳍条同各自首根分枝鳍条等大,第二根不分枝鳍条较长,稍短或相当于末根不分枝鳍条。背鳍起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稍近。臀鳍起点约与背鳍基中点相对。胸鳍末端与腹鳍起点相距2—3鳞片。腹鳍和背鳍相对,起点距臀鳍起点比距胸鳍基部为近,肛门位于腹鳍基部和臀鳍起点之间。尾鳍分叉较深。

背鳍前鳞半数以上呈棱形。下咽齿侧缘无凹纹。鳃耙短,呈片状,排列稀。鳔2室,前室短,不及后室1/2长。消化管较短,为体长的1.4—2.0倍。

固定标本的尾柄黑纵条向前延伸超过背鳍起点,与侧线上下并列。雄鱼臀鳍外缘无色,约有最长鳍条1/4—1/3宽。

分布于长江水系、黄河水系各支流。

广西鱊

Acheilognathus meridianus (Wu, 1939)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6321

旧称广西副鱊。又称广西红须鱊。

体延长而侧扁。头如锥状,头长超过头高。吻钝,吻长与眼径相当。鼻孔位近眼前上缘较之吻端。眼间距大于眼径并略突出。眼侧前上位。口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上颌末端处于眼下缘水平线之下。1对口角须,长约眼径的1/4-1/2。侧线完全,较平直,后人尾柄中线。 背、臀鳍末根不分支鳍条较细,相当于各自首根分支鳍条;背鳍的第二根不分支鳍条约有首根不分支鳍条一半长。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或居两者中点。臀鳍起点与背鳍倒数的第二至第三(雌鱼)或第三至第四(雄鱼)分枝鳍条相对。背鳍基长,长于臀鳍基,臀鳍基长短于尾柄长。腹鳍和背鳍起点在同一垂直线上或腹鳍稍前,距臀鳍起点较距胸鳍基底为近。胸鳍末端和腹鳍起点相距2—4鳞片。肛门约位于腹鳍基和臀鳍起点之间或略前移。尾鳍分叉。 背鳍前鳞仅3—4鳞片呈棱脊状。下咽骨近弧形,下咽齿较长而侧扁,齿侧缘光滑或有极浅凹纹。鳃耙短,呈片状,排列稀疏。鳔分二室,前室长不及后室之半。消化管为体长的2.2—4.0倍。 生殖期雄鱼的婚姻色最为鲜艳,体上半部蓝绿色,下半部近浅红色,沿尾柄呈现金黄色并具蓝宝石虹彩条纹,而且向前延伸越过背鳍起点。背鳍外缘镶有狭细黑边;臀鳍外缘为红边;腹鳍和尾鳍呈黄色。固定后沿尾柄虹彩条纹转呈纵黑条,雄鱼向前延伸部有圆形或椭圆形小黑斑块,雌鱼则黑纵条较细而不明显.且前方亦无黑斑块。雄鱼背鳍外缘仍有狭黑边,臀鳍外缘的红色变为无色。

分布于珠江水系。

大鳍鱊

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 (Bleeker, 1871)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4380

体侧扁,背缘较腹缘隆起。头短小,其长不及体高。口亚下位,口的顶点水平线远在眼下缘之下,口裂浅,两口角间距和两口角间距中点至下领顶端距离几等长。口角须1对,突起状,或缺失。鼻孔位近眼前缘较之吻端。眼侧上位。鳃孔上角稍低于眼上缘水平线。鳃盖膜至鳃盖骨前缘下方连于峡部。侧线完全,或尾部倒数1—4鳞片无孔,平直,后人尾柄中央。

背鳍位居体中央,或略近吻端较之尾鳍基。臀鳍起点与背鳍基中点相对。背、臀鳍末根不分枝鳍条粗壮,末端分节。背鳍基底长于臀鳍基底,后者长于尾柄长。腹鳍位在背鳍之前,腹鳍基部和背鳍起点往往在同一垂直线上,或略重叠。肛门位于腹鳍基和臀鳍起点之间。尾鳍叉形,末端尖。

下咽骨近弧形,齿侧扁,大多数齿侧有深凹纹,亦有光滑,咀嚼面狭,末端钩状。鳃耙较短,最长的鳃耙约有最长鳃丝的1/4。鳔2室,前短后长。消化管约为体长的3—4倍。腹膜黑褐色。

繁殖期雄鱼婚姻色明显,沿尾柄有蓝宝色纵条。鳃盖后缘蓝绿色的斑块,外围浅红色。各鳍呈浅柠檬色并夹带浅红色。虹膜、尾基部均为红色。雄鱼吻端和泪骨上追星为乳白色。液浸标本尾部有明显的黑纵条;鳃盖后缘黑斑及背、臀鳍的黑纵条亦为明显。雌体产卵管为无色。

常栖居于水草丛生处。主要以高等植物的叶片、浮游及着生藻类为食,较大的个体也摄食动物性食料,标准长100毫米以上的个体甚至也捕食其它小型鱼类的幼鱼。

本种分布较为广泛,有海南岛的南渡江、万泉河、珠江、长江、黄河、图们江和黑龙江等水系。

越南鱊

Acheilognathus tonkinensis (Vaillant, 1892)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4709

体高而侧扁,头后背部特隆起,背缘薄,腹缘厚而平直。头似锥形,头长大于头高,但不及体高。口亚下位,口顶水平线在眼下缘之上,上颌末端在眼下缘之下,口呈弧形,两口角间距长于口角间距中点至下颌顶端距离。有口角须,其长约为眼径的1/2或更短。

眼侧上位。眼间略凸。鳃孔上角在眼上缘水平线之下。鳃盖膜联于峡部。侧线完全,行于体中轴。 背、臀鳍末根不分枝鳍条粗于各自首根分枝鳍条,末端分节。背鳍起点约在吻端和尾鳍基之间,或近吻端。背鳍基长往往长于从背鳍基末至尾鳍基距离,偶尔等长。臀鳍走点和背鳍第四至第六根分枝鳍条相对,臀鳍基长于尾柄长或等长。腹鳍基部和背鳍起点在一个垂直线上或略有重叠,亦位于胸鳍基和臀鳍起点之间。肛门位于腹鳍基和臀鳍走点之间或近前者。尾鳍分叉,最长鳍条约为中央最短鳍条的2倍。

下咽骨近弧形,咽齿侧扁、细长,多数齿侧有深凹纹,个别无,咀嚼面狭,齿端带钩。鳃耙短,约为最长鳃丝的1/4长。鳔2室,前室短,不及后室之半。消化管约为体长的3.3—5.5倍。腹膜黑褐色。

种群个体的大小似乎与性别有关,往往雌鱼小于雄鱼。两性个体的背鳍和臀鳍均呈现黑白相间的纵条纹。雄鱼除了繁殖期具珠星外,在婚姻色上雄鱼较雌鱼更为鲜艳,如在虹膜、背鳍和臀鳍前几根分枝鳍条之末端及尾鳍基部布有红色斑点。雌雄体腹鳍带黄色,雄鱼又夹有红色。尾柄中轴呈现有隐约蓝宝绿色纵条,向头方伸延,但未与近鳃盖上角的黑斑相连。

分布于元江、珠江、海南岛的万泉河、闽江、 瓯江、长江、淮河水系和黄河等水系。

兴凯鱊

Acanthorhodeus chankaensis (Dybowski, 1872)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6831

体侧扁.短而高.体宽不及体高的1/3头小,头长几等于头高。吻短钝。从鼻孔前缘至吻端往往较至眼前缘为近极少数个体介于二者之中。口端位,口裂极浅,口角左右间距显著大于间中点距中点至下颌顶端距离。口角与眼下缘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一般口角无须,偶有须短如突起、或成双或单个。鳃孔上角接近眼上缘水平线。鳃盖膜至鳃盖骨前缘下方连于峡部.侧线完全,沿体中线至尾柄中央。

背、臀鳍末根不分枝鳍条较粗于各自首根分枝鳍条;第二根不分枝鳍条较短,约为末根不分枝条长的1/3—1/2。背鳍位于体中央,或前后稍有移动。前移的多半是雌鱼,向后移的多半是雄鱼。臀鳍起点和背鳍第五一六分枝鳍条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下方,起点在胸鳍基和臀鳍起点之间或近后者。腹鳍末端达臀鳍(雄鱼)或相距1鳞片(雌鱼)。胸鳍末端触及腹鳍(雄鱼)或相距2鳞片(雌鱼)。肛门位于腹鳍基和臀鳍起点之间。尾鳍浅分叉,上下叶等长。

背鳍前鳞呈棱脊的占1/2。下咽骨似弧形.咽齿侧扁,齿侧具凹纹,个别齿光滑。鳃耙短,排列密,其长约为最长鳃丝的1/4—1/3。鳔2室,前短后长。消化管长约为体长的5.9—6.5倍。

固定标本沿尾柄黑纵条向前止于背鳍起点之下。雄鱼臀鳍外缘有宽黑边,黑边宽约占最长鳍条1/3。背、臀鳍第二不分枝鳍条末端黑色。

生活于江河、沟渠和池塘的缓流及静水浅水处。摄食硅藻、蓝藻和丝状藻类等。背鳍和臀鳍有两列黑色小斑点。腹鳍和臀鳍为黄白色,雄鱼臀鳍外缘镶有较宽的深黑色饰边。雌鱼臀鳍无黑边。繁殖期间雄鱼体色艳丽,吻端具白色珠星,鳍条上的斑点更为明亮;雌鱼具一灰色产卵管,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

分布于长江、珠江、韩江、黄河、黑龙江等水系。

白河鱊

Acheilognathus peihoensis (Fowler, 1910)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1918

分子学研究认为白河鱊就是短须鱊。

体侧扁,外形近卵圆形。口端下位,上颌稍比下颌长。眼侧位,眼径大于吻长,眼间距比眼径大。背鳍及臀鳍具硬刺。背鳍起点位于吻端至最后鳞片的中点。臀鳍起点与背鳍第6枚分枝鳍条相对。鳔两室。腹膜黑色。

鳃孔后方第一个侧鳞上有一个大黑点。沿尾柄有一条黑色纵纹,向前直延伸至背鳍基部中点下方。雄鱼的臀鳍有两列小黑点,边缘无色。背鳍有两列小黑点,边缘黑色。生殖期吻端有白色珠星。雌鱼臀鳍灰黑色,没有明显的有规则的斑点。背鳍有两列小黑点,前部有一黑色大斑点。生殖期具灰黑色产卵管。

外形与兴凯鱊极为类似,但两种鱼在鳃耙、鳍条色彩及产卵管的颜色上有差别。

生活于河流缓流或湖泊静水的浅水区域。以植物碎屑和藻类为食。在产卵期间,雄鱼吻端具白色珠星,雌鱼具灰黑色产卵管。分布于我国天津和江苏。

峨眉鱊

Acheilognathus omeiensis (Shih & Tchang, 1934)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5890

体侧扁,纺锤形,背部略隆起,腹部圆。头短钝,头高不及头长,头长超过体高的一半。口亚下位,口裂浅,止于鼻孔之下。吻皮略下垂,并止于上唇基部。有对较宽扁相当眼径长的口角须。眼侧上位。眼间略突出。鼻孔近眼前缘。鳃孔上角在眼上缘水平线之下。鳃盖膜约至鳃盖骨前缘下方连于峡部。侧线完全,后行人尾柄中央。

背、臀鳍末根不分支鳍条较粗硬,第二根不分支鳍条(不包括分节部分)特短,只占末根的1/4—1/3。背鳍约位体中央。臀鳍起点约与背鳍基中点相对。腹鳍与背鳍相对,或稍前移。肛门近腹鳍基或在腹鳍基和臀鳍起点之间。尾鳍分叉。

下咽骨弧形。下咽齿侧缘除个别光滑余均有深凹纹,咀嚼面较窄,末端多为钩状。鳃耙排列稀疏,较短,最长约有鳃丝的1/4。鳔2室,前室短于后室。消化管细长,约为体长的3.4—5.2倍。腹膜浅灰色。 鲜活鱼体闪闪发亮,主色金黄,沿尾柄有条隐约的深蓝色纵条。雄鱼的臀鳍外缘呈无色亮边。边宽约有最长鳍条的1/3;腹鳍不分枝鳍条外侧和分枝鳍条末端为乳白色细边。固定标本沿尾柄蓝色纵条转为黑色,雄鱼尤为明显,雌鱼则较细;背鳍外缘有狭黑边。

产于四川峨眉山的溪流中。分布于长江水系上游。

长身鱊

Acheilognathus elongatus (Regan, 1908)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9525

体长而侧扁,背部较薄,腹部较平直。头稍长,显著长于头高,约占体高的2/3。口亚上位,下颌比上颌略突出,稍上斜。口角无须。眼侧上位。鼻孔近眼前上角。眼间小于眼径。鳃孔上角接近于眼上缘水平线。鳃盖膜至鳃盖骨前缘下方连于峡部。方骨和下颌隅骨连接处突出。侧线完全、平直。

背、臀鳍末根不分支鳍条较粗,背鳍起点约在体中央。背鳍基底长于臀鳍基,后者长于或接近尾柄长。臀鳍起点与背鳍基中点相对。腹鳍在背鳍前下方,又介于胸鳍基和 臀鳍起点之间。胸鳍末端将达腹鳍。肛门位于腹鳍基和臀鳍起点之间。尾鳍深分叉,最长鳍条为最短鳍条2倍余。

下咽齿侧扁细长,侧缘具有多条深凹纹,咀嚼面稍凹而狭,齿端呈钩状。鳃耙排列较密,最长鳃耙约占最长鳃丝的1/3。鳔2室,前短后长。消化管较短,其长为体长的2.2—2.9倍。

固定标本沿尾柄的黑纵条前行超过背鳍基,但不明显。生殖期,雄鱼吻部有珠星外,近鳃盖上角有1小黑点,臀鳍外缘镶有阔黑边,边高占最长鳍条1/2。

分布于云南。已灭绝。

斑条鱊

Acheilognathus taenianalis (Günther, 1873)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1857

体高而侧扁,背前部隆起较高,腹部呈弧形。头较小,吻尖。眼较大。侧线完全,较平直。背鳍和臀鳍均具硬刺。体背部灰褐色,腹侧银白色。鳃后方侧线鳞上方有一黑色大斑。尾柄中线具一条细长的黑色纵纹。背鳍、尾鳍有两列不连续的黑点,鳍的边缘黑色。其它各鳍浅灰色。生活习性和其它鰟鲏亚科类似。无经济价值。

生活于山涧溪流中,多在水流缓慢、水草丛生的浅水区域活动,摄食浮游植物、着生藻类和小型水生动物。广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各省区和广西、福建。国外见于越南。

寡鳞鱊

http://www.fishbase.se/summary/55893

Acheilognathus hypselonotus (Bleeker, 1871)

体似卵圆形,高而薄,体高常超过体长的1/2。头短,头长相当于头高,但不及体高1/2。尾柄亦短,大多接近尾柄高。吻钝。口端位,上下颌几等长,口裂浅,口裂长相当两口角间距。口角无须。眼侧上位。鼻孔位于吻端和眼前缘之间或近后者。眼间宽而平,大于或等于眼径。鳃孔上角偏高,几乎与眼上缘在同一水平线上。鳃盖膜未至鳃盖骨前缘下方即与峡部相连。侧线完全,中段略弯向腹面,后行尾柄中轴。

背、臀鳍末根不分枝鳍条较粗。背鳍起点距尾鳍基较距吻端为近或两者之中。背鳍基长,长于臀鳍基,后者长约为尾柄长的2倍。臀鳍起点与背鳍第三或四分支鳍条对应。腹鳍位于背鳍之前下方或部分对应。胸鳍末端越过腹鳍起点。肛门位近腹鳍基或介于它和臀鳍之间。尾鳍分叉,最短鳍条不及最长鳍条之半。

下咽齿侧扁,有的齿一侧具密集凹纹,有的平滑无凹纹,咀嚼面细狭,齿端钩状。鳃耙呈片状,最长鳃耙约占最长鳃丝的1/4—1/3。鳔2室,后室长为前室的1/2。消化管较细长.为体长的8—11倍。

生殖期雄鱼除吻部有珠星外,背、臀鳍鳍条皆延长,外缘皆镶黑边,背鳍黑边极狭,臀鳍黑边稍宽,约占最长鳍条的1/6。尾柄黑纵条较细,不及半个鳞片。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这是一种极其美丽的鳑鲏,体高和体长的比例几乎为1:1。已灭绝。

大口鱊

Acheilognathus tabira Jordan & Thompson, 1914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2892

又名石副鱊、巨口鱊。典型特征是口大、向上斜,是鳑鲏亚科鱼类中罕见的特征。

体侧扁延长。吻钝,吻长不及眼径。口端位,口裂较大。口角须1对,长为眼径的1/3—1/2。眼侧上位。眼间平,并大于眼径。鳃孔上角和眼上缘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鳃盖膜至前鳃盖骨前缘之下连于峡部。方骨和关节骨连接点明显外突。侧线完全,沿着体中轴,行至腹鳍处略下弯 背、臀鳍末根不分枝鳍条较粗壮,末端分节。背鳍起点位于吻端和尾鳍基之中或近吻端,臀鳍和背鳍部分对位。背鳍基长于臀鳍基;臀鳍基长相当于尾柄长。腹鳍位于背 鳍之前一下方。肛门在腹鳍基和臀鳍起点之间。尾鳍叉形,两叶等长,末端尖。

下咽骨似弧形;咽齿长而侧扁,侧缘有较深凹纹,咀嚼面细狭,略凹,齿端钩状。鳃耙细长,其长约为最长鳃丝的1/2。鳔2室,前短后长。消化管不及体长2倍。腹膜灰色,夹有稀疏黑点。

固定标本背、臀鳍的第二根不分枝鳍条及其后间膜呈黑色;背鳍分枝鳍条上有间断黑点共排成3行,至末端又有黑点连成细黑边;雌鱼臀鳍分枝鳍条及间膜无色,雄鱼除外缘外均有小黑点并由稀到密与无色外缘成明显对比。鳃盖上角之后,侧线之上约有2—4鳞片上有黑色斑块,雄鱼较大于雌鱼。尾柄黑纵条向前延伸不超过背鳍起点,雄鱼纵条较粗于雌鱼。

分布于江苏五里湖。国外盛产于日本。

多鳞鱊

Acheilognathus polylepis (Wu, 1964)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5892

体侧扁而延长。头较长,其长大于头高。吻略尖。口亚下位.口顶约与眼下缘在同一水平线,口裂近弧形,两口角间距约等于两口角间距中点至下颌顶点的距离。口角须1对,其长不及瞳孔径。眼侧上位。鼻孔位近眼前上角较至吻端。鳃盖膜至鳃盖骨前缘下方连于峡部。鳃孔上角几乎和眼上缘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侧线完全,走向较平直。

背、臀鳍末根不分枝鳍条较粗硬,第二根不分枝鳍条长度约占末根的1/2。背鳍约位于体中央,背鳍基长长于臀鳍基。臀鳍和背鳍部分相对。腹鳍和背鳍起点几相对,或略前移,起点距臀鳍起点较至胸鳍基为近,其末端将达臀鳍起点。胸鳍末端和腹鳍起点相距2—3鳞片。肛门位近腹鳍基部较之臀鳍起点。尾鳍深分叉,中央最短鳍条约为最长鳍条的1/2。

下咽骨似弧形,咽齿侧扁细长,齿侧具深凹纹,个别齿无凹纹。鳃耙排列稀疏,最长鳃耙约为最长鳃丝的1/3。鳔2室,前室长约为后室1/2。腹膜灰黑色。背鳍前鳞呈棱状鳞达1/2。消化管长为体长的4.6倍。 生殖期雄鱼体色较雌鱼鲜艳,吻部有珠星。固定标本沿尾柄有1黑纵条,向前不超过背鳍起点之下,黑纵条粗细不一,雄鱼较雌鱼宽.约有半个鳞片宽。鳃孔上角有1黑斑,雄鱼较雌鱼显得清晰。

形态接近短须鱊及越南鱊,与前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侧线鳞及鳃耙数较多,口须及肠管较长,眼较小等;与后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侧线鳞数目较多,身体较长,臀鳍起点稍向后移,背鳍及臀鳍的刺较强硬,肠管较长,雄鱼的背鳍镶有黑边等。

主要食物为着生藻类,栖息于溪流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韩江。

革条田中鳑鲏

Tanakia himantegus (Günther, 1868)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17290

旧称革条副鱊,又称台湾石鲋。

体高而侧扁,背、腹缘为弧形。头短小,头高将及头长。口近端位,口裂浅。呈弧形,上颌末端和眼下缘几乎在同一水平线。具1对较发达口角须,长达眼径的2/3以上或更长。眼侧上位。鳃孔上角稍低于眼上缘水平线。侧线完全,行至腹鳍和背鳍对应处弯向腹面,然后入尾柄中线。

背、臀鳍的末根不分枝鳍条同各自的首根分枝鳍条粗细相当,第二根不分枝鳍条为首根长的1/2。背鳍起点在吻端和尾鳍基之中点,或稍近后者。臀鳍起点约和背鳍倒数第三、四根分枝鳍条对位。腹鳍位于背鳍前下方.腹鳍基部和背鳍起点相距2-3鳞片。胸鳍末端未达或将达腹鳍。肛门位于腹鳍和臀鳍之间,或近前者。尾鳍分叉。

背鳍前鳞有一半呈棱脊状。下咽骨近弧形,下咽齿长而侧扁,齿侧缘光滑,咀嚼面狭窄,齿端带钩状。鳃耙呈片状,排列稀疏。鳔2室,前短后长。消化管约为体长的6倍。

繁殖期雄鱼珠星布于吻端和泪骨区。固定标本的尾柄黑纵条在雄鱼粗于雌鱼。背、臀鳍外缘雄为弧形,雌为截形;雄鱼臀鳍外缘有黑色宽边,宽边约占最长鳍条的1/3—1/2,有的雄鱼外缘黑色宽边前方(近腹鳍)无黑色。尾鳍中央最短鳍条3—4根的鳍膜也呈黑色。

分布于台湾、福建、浙江等地。栖息于山涧溪流中。分布于九龙江、台湾浊水溪、长江水系。

其它鳑鲏

  • 细鳞华鳑鲏 Sinorhodeus microlepis Li, 2017

  • 白边鳑鲏 Rhodeus albomarginatus Li & Arai, 2014

  • 石台鳑鲏 Rhodeus shitaiensis Li & Arai, 2011

  • 阿氏鱊 Acheilognathus asmussii (Dybowski, 1872)

  • 斜方鱊 Acheilognathus rhombe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