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hcraft Database

15 Feb 2023

兴安猎神——鄂伦春族人

兴安猎神——鄂伦春族人

岭上视角

富集茂密的大兴安岭是北方民族生长繁衍、赖以生存的摇篮。清王朝把北方森林誉为“满族发祥地”“龙水凤脉”,谕为“贡山”、“龙兴之地”。大兴安岭群山绵延,莽莽林海在阳光映照下呈现出像翡翠一样的深绿。群山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雄浑和巍峨,却显得异常温婉可人,漫步林间,山泉清清,溪流清澈见底,小鱼在水中游动的身影都清晰可见。赫哲、鄂温克、鄂伦春、锡伯、达斡尔人在这里和汉族人相濡以沫,和谐共处,独属于东北部边疆地区的五小民族文化在这里传承延展,这是来自祖国正北方最深厚乡情的牵动。

被誉为“猎神”的鄂伦春族和五十六个民族中的每一个民族都一样,也有属于自己的文明。大兴安岭寒风最凛冽,鄂伦春族人豪迈粗犷,我们很难去想象这个民族的美,只有走近才能感受她的温度,而这种民族文化一旦被发现,便有着使一切事物沉迷的力量。

民族文化还要从文人雅士的诗词中说起,从鄂伦春族人精湛的射术说起,从鄂伦春人惊人的酒量说起,从鄂伦春人豪迈大方、乐于助人的人格品质说起,凡此种种,让被誉为“猎神”的鄂伦春族人显得那么神秘,让我们的心和这个民族贴合的如此紧密。

1961年夏,为促进文化繁荣,让全国乃至世界认识内蒙古,了解内蒙古,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乌兰夫邀请了20多位文化名家来内蒙古参观。他们当中有老舍、叶圣陶、翦伯赞、端木蕻良、王冶秋、韩儒林、谢稚柳等人。他们的足迹从东到西,差不多走遍了内蒙古。鄂伦春旗人民政府举办了热情的欢迎晚会,姑娘、小伙子们表演了“鄂伦春民间舞”、“捕鹿队员之歌”、“在那高高的兴安岭上”等精彩的民族歌舞。文化名家来到大兴安岭甘河这一新兴城镇,因地处嫩江支流甘河而得名。翦伯赞参观了鄂伦春人过去住的“撮罗子”和现在居住的红砖瓦房,并观看了甘奎养鹿场。翦伯赞被鄂伦春民族风情和历史变迁所感动,赋诗一首:鄂伦春书感东游无处不销魂,达赉湖光岭顶云。阿里河边花似锦,呼伦贝尔草如茵。江山辽阔村墟改,人物风流世纪新。历历行踪忘不得,明朝又别鄂伦春。让内蒙古大兴安岭林海拓跋鲜卑族的发源地——鄂伦春旗名噪一时,关于大兴安岭鄂伦春,翦伯赞也有着独到的体会,他说:大兴安岭岭顶远眺无边林海莽苍苍,拔地松桦亿万章。久矣羲皇成邃古,天留草昧纪洪荒。

首次接触鄂伦春族人,还是孩提时期,当时我家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甘河林业局的库西林场,一次,有个鄂伦春人曾给我父亲送过一个狍子,父亲作为回馈给了这个鄂伦春族人两瓶白酒,随即父亲就和鄂伦春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自深山响起第一声“顺山倒”的号子时,鄂伦春就出现在汉族人的视线中,实际他们要比伐木工人到大兴安岭早得多。每当夕阳西下,伐木工队的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鄂伦春族人就掀开伐木工队的门帘子,进屋二话不说,把打来的狍子、野鹿往地上一扔,指了指猎物,指了指锅,用手比划了一个八加一,作为父亲的伐木工人立马会意了,立即生火炖肉,鄂伦春族人也毫不客气,扔下猎枪围坐在帐篷里,一顿豪饮,多数汉族的伐木工的酒量难比鄂伦春族人,喝的酩酊大醉后,正迎合了鄂伦春族人的心意,如果喝不多,在他们眼里是瞧不起他们,没有诚意,他们会悻悻离去。更让伐木工人惊奇的是,他们喝了那么多酒还要打猎,落雪后,就能看到醉酒鄂伦春猎人骑着马,挎着带枪架子的猎枪,穿着狍皮大哈,从林场里穿过,只要上了马端上枪,他们立马像换了个人似的,打围的猎人满载而归,看不出他们有丝毫的疲惫,好猎手往往向狍子、野猪、黑瞎子(黑熊)的胸口瞄准,做到一剑封喉,否则猎物就会扑上来,猎人就会有生命危险。

就是这样,儿时的我就将鄂伦春人的故事信奉为神话,总能看到“猎神”的身影,以至于现在的我遇到鄂伦春族人朋友,都会拉着他喝酒,杵着下巴,津津有味地听着他们打猎的遥远往事。狩猎是鄂伦春族人原始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深邃雄浑的的大兴安岭就是他们固定的猎场。他们视野兽和土地一样,都是公共财产,打了猎物要平均分配,可见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在那时还是很强的。跑伦(矮胖)是我的鄂伦春族发小,他曾是个顽童,长大了却成了一个捕猎能手,他学会了所有的捕猎技能。“我曾一次打到20只狍子,其中4只是活捉的,野猪2头”,说这话时他一脸豪气。跑伦养过一个叫“黑豹”猎狗,在他的眼里,狗比什么都重要。打到猎物后,他总是把第一口食物给猎狗,但不能把肺、肝和小肠给狗吃,迷信的说法是,猎狗吃了这些东西就不再去找猎物了。山上最凶的就是野猪了,遇到自己无法制服的野猪,黑豹就一直跟着,也不上去咬,就使劲叫主人。要是野猪用獠牙攻击他的时候,它就迅速的躲开跑掉,然后在发动进攻。直到有一天猎狗黑豹不小心死于猎人下的“钢丝套”上,跑伦哭了三天三夜,交出了自己的猎枪,烧掉了挂满门框的大部分兽头,再不上山打猎。

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初期,为了给伐木人改善生活,过去的林场主任常请来鄂伦春人帮助打猎。安臣和宝荣就是猎人中最出色的,因为鄂伦春族人只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所以沟通上会很麻烦,而酒则成了汉族人和鄂伦春族人沟通的最好介质。每天伐木工人们还在梦乡里,两位猎手就出猎走了,晚间很晚的时候他们才回到山场,卸下猎物,回到帐篷,把锅放在烧得通红的大铁炉子上,炖野猪肉或狍子肉,半生不熟时捞出来,吃手把肉,当下酒菜,将狍子的腰子蘸凉水生吃,边喝酒,边大笑。一直以来,酒与鄂伦春人有着不解之缘,但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酒就是个奢侈品,在白酒还未传入林区前,他们就开始自制马奶酒,即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混在一起发酵数日,然后将发酵物放入自制的蒸馏器中蒸。天然的都柿果含有酒精成分,他们就曾抓到过吃都柿果醉倒的狍子,鄂伦春人制作都柿酒的方法非常简便有趣,在桦树皮做的桦皮桶内装半桶都柿果,然后扣紧盖子,两手抓住桦皮桶上下左右使劲地摇来晃去,目的是使都柿果在桶壁上碰撞而碎,不一会儿,粉红色的都柿原汁酒就酿造好了。安臣和宝荣极少用瓶子装酒,他们用来装酒的器皿很特别,多用狍腿或鹿腿缝制的皮囊装酒,在皮囊顶端留一个细长的“嘴”,狩猎或迁徙时将皮囊折起用兽筋扎紧,挎在腰后或挂在马鞍上即可。出外打猎前喝酒时,他们往往将酒碗举起先敬神灵,祈求神灵保佑、恩赐,然后自己再喝下酒。人生如酒,酒如人生,鄂伦春人对酒亲、对人亲、对森林更亲。

鄂伦春自治旗成立前处在“乌力楞”式的父系家族化公社阶段, 居住在“斜人柱”内,鄂伦春族的手工业主要有皮毛制品和桦皮制品;服装以袍式为主,最具特色的是狍头皮帽。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口头文学大致分为神话、传说、故事、说唱、叙事歌、民歌、童话、笑话、寓言、谚语、谜语、歇后语、说口、萨满神曲、祭词等。譬如《乌勒尔》是神话传说故事,《摩苏昆》是说唱故事,《坚达温》是民歌,《坚珠恩》是叙事歌,《格依哈恩》是神歌。民族舞蹈有《依哈嫩》(男女对舞),《萨满嫩》是跳大神舞等。口头文学篇目有《鹿的传说》,《猎人狗与狼》,《双飞鸟的传说》。

鄂伦春人是十分智慧的,鄂伦春人的服装更能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为了骑马方便,为了打猎时不因为服装拖拉而耽误打猎,鄂伦春人的聪明才智在这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穿夏季狍子皮(红色翻毛)做的狍皮服可以挡风雨,打猎时,不会被雨淋湿;天晴时穿这种皮衣也不热,属于两用皮衣。鄂伦春人经常骑马打猎,为了骑马时上下马方便,男女服装都采用开叉的方式,男式服装前后开叉,女式服装两边儿开叉,开叉处绣花的图案,大都参照森林中各种花卉的形状和颜色。虽然鄂伦春人不会织布,但在缝制皮衣时,裁剪不用格尺,只用手量,而且量得合适又准确。这全凭借了鄂伦春妇女的智慧和心灵手巧。鄂伦春妇女平时把山林各种野生花卉的形状都记在心里。在绣花时,这种印象的积累便发挥了作用,采用的是贴花的方法,就是先剪后贴。鄂伦春人在服装上绣出美丽的图案。而且,绣的花色品种类别丰富,有山上的花草、天上的云霞、水中的鱼虾。

鄂伦春族传统手工艺品上看,桦皮制品和兽皮制品较为发达,而且这两种传统手工艺在他们自身的生产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具有集观赏和实用价值于一体的性能。雕刻和绘画主要是用在桦皮制品和木制品上,鄂伦春人用桦皮制作各种盆、碗、盒、箱等器皿,而且在上面用特制的骨器压刻美丽的图案和花纹。体现鄂伦春人刻压艺术的主要是‘阿达玛拉”(桦皮盒),鄂伦春人在上面画的多是花草、动物、云及神像等。花草、蝴蝶主要画在桦皮摇篮及桦皮盆的周边。鄂伦春人还用桦皮剪各种形态逼真的鹿、犴、狍子、马、猎狗等。在儿童玩具中,大人们时常用桦皮为他们制作小摇篮及桦皮背包。当代鄂伦春人采用传统的民间花纹及抽象的艺术手法制作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桦皮镶嵌画、烙画。鄂伦春妇女喜做桦皮画,这是北方林区一种特有的工艺品。它以白桦树上老化剥落的树皮为原料,经过鄂伦春妇女的加工制作成画,与高贵典雅的油画、潇洒飘逸的水墨画相比,桦皮画的风格迥然不同,就如一位不施粉黛的山村姑娘,显露出来的是一种来自山野的纯真和自然的美丽。现在,鄂伦春妇女对桦皮画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利用桦树皮的自然生长纹理,加以简单雕琢,即成为一幅幅自然的毫无人工雕琢痕迹的山水、人物、狩猎情景图画。画作追求冷暖得当、繁简相宜、虚中有实、动中有静的独特风格,画风朴实、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厚,赋有情趣性、灵动性。很多国内外游客、客商都对桦皮画和鄂伦春手工艺品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产品供不应求。  

鄂伦春这个古老的民族,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他们的先人在大森林里纵横驰骋,住斜仁柱、食野兽血肉,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与他们的敌人搏斗。展转迁移、历经艰难,凭着剽悍的性格,凭着不屈的意志,发展延续着。他们从一人一马一杆枪的游猎生活,到发展农业生产、传承传统工艺、拓展林下经济;从居住“斜仁柱”,到住上家用电器齐全、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过上了稳定幸福的生活。“感谢党的好政策,赶上了好时代,我们才有了新生活。”这是我常听到鄂伦春人说的话,一直在在我耳边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