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hcraft Database

15 Feb 2023

山川语录 VOL.2

『Naturehiker』山川语录 VOL.2

老鲁 Naturehike挪客户外

Naturehike挪客户外

微信号nbnkhw

功能介绍Naturehike挪客是成立于2010年的专业户外运动品牌。倡导“轻户外 · 轻旅行”的品牌理念,致力于提供优质性价比的超轻户外产品。在登山、攀岩、徒步、露营等户外运动中设计开发产品。

题记:

热望本已在

蓬勃脱尘埃

沉沉长眠后

野性重归来

via 《野性的呼唤》

The Call Of The Wild.

2019年12月14日下午

坐落于杭州滨江区江南岸艺术园区的

“ABC户外生活方式店”

一场以 Bushcraft 为主题的分享会

由『野性意志WILDWILL』品牌主理人开讲

@长安客

ta 关乎原始

关乎野性

关乎自由

ta 关乎手斧篝火

关乎生存意志

关乎自处的哲学

微博@荒野双木

ta,便是 “ Bushcraft ”

字面的直译便是丛林技能 / 技能户外

(类似北美的Wilderness Skills)

  Wikipedia: Bushcraft is wilderness survival skills. It is about thriving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acquisition of the skills and knowledge to do so. Bushcraft skills include firecraft, tracking, hunting, fishing, shelter-building, navigation by natural means, the use of tools such as knives and axes, foraging, water sourcing, hand-carving wood, container construction from natural materials, and rope and twine-making, among others.

  维基百科:Bushcraft是一种荒野生存技能,ta象征着对大自然按捺不住的爱,从中我们能收获许多知识并掌握相应的技能。包括火的使用、水源的寻找、追踪、狩猎、捕鱼、遮蔽所的搭建,用自然的方式航海,用天然材料制作的容器 / 搭造的建筑 / 刀 / 斧 / 绳线的制作和使用,木制品的雕刻……

注:Bushcraft的使用并不局限于森林,

一切自然环境都适用。

  简单来讲,Bushcraft是包含了一系列户外知识和技能的生活方式,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让我们在户外环境里更自在得生活。而工具制作(刀/斧/容器/绳索)、搭建庇护、生火、觅食、寻水、烹饪等等都是其分支。

  当然了,时代在变迁,上述的技能传承到现在,有残缺的,有畸变的,也有隽永的,需要我们做的,不外乎贯彻实施保护生态环境的准则,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利己利人。

上述的内容仅仅只是对 Bushcraft 的笼统描述

对于刚刚“入坑”的新手而言

认知终究还是不够立体

下文会引证些许历史的片段

聊聊

“ 关于 Bushcraft 的源起 ”

详解

  1492年10月12日,意大利哥伦布在历经8年的挫折后终于开始了他向往的远洋亚洲(然而他这一生都未抵达)的航行计划,并于途中发现了新大陆:美洲大陆(这次“发现”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更大一些,而对早在4万年前就定居在美洲的原住民—印第安人而言,并非如此。时间再往回倒,其实早已有几千万的亚洲人为了寻找生活场所或躲避灾祸、文化交流或商业交易,登上过美洲大陆,只不过亚洲人的登陆是和平的迁徙 / 探险,而西方人的登陆更为简单粗暴罢了),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佐证了“地球是圆的“这一论述的正确性。

  而在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控制的南美洲,由于土地肥沃、资源丰饶,殖民者迷恋于扩展种植园。而北美洲,则远没有这么好的自然条件,多是未经探索的蛮荒之地,能吸引白人向内陆边疆扩张的动力,除了土地之外,也就只有毛皮。

  16世纪后期,河狸皮帽子成为欧洲上流社会追捧的时尚单品。但欧洲本土的河狸已经在一百多年的捕杀下消失殆尽,于是欧洲人将目光瞄向了河狸广布的北美。在利益的驱使下,欧洲的毛皮贸易商和探险家们纷纷登上这片富饶而又野性的土地探索。

美洲河狸身上柔软细密的绒毛是制作毛毡的最好原材料,

正因此,这个曾经广布美洲大陆的物种在16世纪迎来了巨大灾难。

唉,这可爱的小东西哦~

  毛皮贸易公司在北美各地建立贸易站,依靠北美大陆上纵横交错的河流,通过深入内陆的独木舟运输系统,用来自欧洲的生活用品和土著居民交换河狸皮,小李子的《荒野猎人》讲的就是这段历史。在这段长达数百年的毛皮贸易历史中,欧洲人向北美土著学会了如何在荒野中生存的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被探索者们重新发现、记录、汇总并传回欧洲。

由此,

Bushcraft 才得以再次回归近现代文明。

@《荒野猎人》宣传海报

  除了上面提及的印第安人,世界上还有不少类似的古老民族,如维京人、萨米人,以及我们国内的鄂温克人(后两者皆相信“万物皆有灵”)。这些遍布在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载体”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着绚烂的色彩,他们在日常作息生活中使用的工具、技术,传承至今仍有不少可取之处,甚至是跨越时空的领先。

注:相关历史资料如有纰漏,

烦请留言指正,

不胜感激。

 『维京人』别称北欧海盗,原意是“居住在海湾的人”,由于北欧海盗的原字是Vikings,所以许多书上也译作“维京人”。公元800~1500年间,由于人口增长很快再加上内部政治动乱,北欧地区一些善于航海的瑞典人、丹麦人、挪威人,往往结队出海去寻求新的生路。他们在海上横行一时,拦截来往商船,袭击别国海岸进行掠夺,有的人也经商和探险。所谓“海盗时代”就是欧洲中世纪史学家对这一时期的称呼。

  维京人的农场出产几乎全部日常生活用品,从工具到衣物,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擅长制造某种器具的人慢慢成了专门工匠。除此之外,他们还是伟大的航海家,向西他们逐渐发现了冰岛和格陵兰岛,并最终到达北美。向东他们一度到达了里海。

@《驯龙高手》剧照

在下列影视中也有出现“维京人”:《魔戒》

《冰与火之歌》《权利的游戏》

<杂谈>

Ⅰ. 冰岛球迷们有个助威呐喊的“标准动作”叫做“维京战吼”(Viking Clap),在冰岛语中称为“Skol”,据说正是源自“北欧海盗”维京人战斗前的呼号。此外,维京人的歌唱也有一段趣闻,倾听他们的“天籁之音”需要极大的胆量和毅力,有个阿拉伯的旅行者去过丹麦后说:“我从来没听过这么吓人的吼叫,一群野狗的咆哮比得上他们的嗓音,但没有他们的放荡。”……(黑人笑脸^^ 白人问号???);

Ⅱ. 中世纪的人们对维京人的历史印象:他们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恶棍,挥舞战斧洗劫乡村、杀害僧侣、嗜血成性;

Ⅲ. 信奉着北欧神话中的奥丁(还有一说他们信奉雷神索尔),他们崇尚强大的武力,而且侵袭了整个欧洲沿海数个世纪之久,秉承“世界就是家”的世界观;

Ⅳ. 维京人的头盔上从未有过角,其实那头盔上什么也没有,只会在特定的时候戴上角盔;

Ⅴ. 在斯堪的纳维亚语中,维京一词的用法有点类似汉语中的“闯荡江湖”。既然是闯荡江湖,那含义可就很丰富了,劫掠、经商、流浪、当保镖等等都可以算是闯荡江湖。也就是说,在中世纪,维京人并不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文化群体,维京人只是一种行为的参与者。虽然维京人都是北欧人,但北欧人并非都是维京人,维京人也不会一直是维京人。到了11世纪以后,北欧人在英格兰、冰岛等地定居并且皈依了基督教,他们暂时(之所以说暂时,因为后来的大航海时代,依然有着维京人的影子)不再闯荡江湖了。维京人一词逐渐在英语中消失了,维京人的事迹成了江湖传说。

 『萨米人』至今已经生存了上万年,被称为欧洲“最后的土著”(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从亚洲迁徙到欧洲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挪威,少部分居住在瑞典,芬兰和俄罗斯地区,多是干净而偏远的北方荒野,那里淡水河流密布,松树,云杉和桦树等植被丰富。新石器时期,斯堪的地纳维亚半岛北部就有人类生存的痕迹(萨米人是居住在那里的游牧民族的后裔),被或燃烧过的区块、箭矢尖端、山崖壁画、石棉陶器、捕兽陷阱(驯鹿、驼鹿)等,都是智慧的结晶。

 『鄂温克人』依那肯奇老人讲民族的历史:鄂温克(鄂温克语中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人的故乡,在(俄罗斯)雅库特州的列拿河一带,是300多年前搬到额尔古纳河的。那里有个“拉玛湖”,有八条大河往里流水,水上漂着许多荷花,还长着许多美丽的水草,湖水清澈透明,在太阳下像一面镜子。我们住的那条大河,宽得连啄木鸟都飞不过去。老祖宗从列拿河出发,经过腾底河,再过威吕河,顺着石勒科河来到漠河的对岸。走了三个月的时间,停留在阿玛扎尔河,又乘桦皮船渡江来到漠河,在阿尔巴吉河一带打猎。

(资料来源:孔繁志《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文集》376页)

@敖鲁古雅著名鄂温克族画家-维佳

  2003年6月,在内蒙古根河市西郊的西乌气亚河畔,一幢幢猎民新房和驯鹿圈舍已修建完工。一个被世界关注、游猎了千年百代(也是目前世界上少数还在游猎)的民族——鄂温克猎民 (我国北方民族的活化石),将整体迁入此地定居。与此同时,为保存鄂温克猎民传统文化,当地还修建了敖鲁古雅驯鹿文化博物馆。鄂温克猎民将于2003年8月从敖鲁古雅搬迁到此,完成历史性大迁徙,开始他们新的生活。

  注:敖鲁古雅,鄂温克语的意思是杨树林茂盛的地方。它是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下辖的一个民族自治乡,在30000多名同族中,曾经生存在那里的鄂温克人,是唯一仍合法过着半定居半游猎生活的一群人(不足300人,数据来源@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欲知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迁移前的故事,请单击此处

@Nick Bondarev

  猎民在营地可随时搭拆的“撮罗子”,又叫“斜仁柱”,意为“杆子支起来的房子”,又意为“阳光照耀的房子”,搭建撮罗子不用一钉一铆,完全靠木头间的支撑的力量架构,便于搭建,不易损坏,非常适合鄂温克猎民经常搬家的游猎生活,至今在山上狩猎点的猎民仍然住在这样别具一格的“撮罗子”里。

  注:“撮罗子”,是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东北狩猎和游牧民族的一种圆锥形“房子”。猎民称之为“纠”,素有“仙人柱”之美称。“撮罗子”圆形尖顶,是用二十五根至三十根落叶松杆搭起来的,高约三米,直径四米左右,是伞型的窝棚。古时,夏天用桦树皮做围子,冬天盖上兽皮或毛毡,以防雨御寒,现在则用帆布代替桦树皮。尖顶处留有小孔,成了自然的烟囱,里面拢起火可以煮肉、做饭、取暖,铺有兽皮可席地而坐(由原呼伦贝尔盟历史研究会组织编写,《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史话》孔繁志,1985:80)。“撮罗”是“尖”、“昂库”是“窝棚”,这是赫哲人的叫法;“斜仁”是“木杆”,“柱”是“屋子”,这是鄂伦春、鄂温克人的叫法。把两种名称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用木杆搭起的尖顶屋”,这正是“撮罗子”最主要的特征。

  如今,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已经不再住撮罗子,而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住进了专门发放的帐篷或者移动宿营车,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撮罗子成了烤列巴的“厨房”,或者是吸引游客的一种文化符号,在敖鲁古雅狩猎部落景区,本来很简陋的撮罗子,被改良成供游客观赏和体验的旅游产品,它成了一种“舞台真实”。

<补充>

Ⅰ. 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传统上以狩猎为生。由于他们在生活、生产中大量使用驯鹿,所以他们又被称为”使鹿部落”,目前,当地不足300名猎民驯养着中国仅有的千余只驯鹿;

Ⅱ. 鄂温克猎民打猎,一般五六个人为一小组,称为”塔坦”,猎人们最喜欢猎鹿;

Ⅲ. 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使鹿部鄂温克猎民发明了鹿哨,也叫“阿来温”,说起哨大家都会以为是吹的,其实鹿哨是用力嘬出声响的。到八九月份犴鹿的交配季节,猎手嘬起鹿哨模仿公鹿叫声引诱母鹿,公鹿也循声来争斗,这时猎手便可以借机猎杀。后来鄂温克猎民还发明了鹿唤,鄂温克人称为“吐如克如克”是用薄桦树皮制作而成的,十分精巧,含在口中可以模仿幼鹿的叫声来吸引母鹿。

感谢『大连民族大学』

从事“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相关工作的师生

对本篇文章中就“鄂温克猎民”

相关资料的校准

后记:想要进一步了解Bushcraft的朋友可以尝试阅读Dave Canterbury(戴夫 · 坎特伯雷)的Bushcraft系列丛书,2014年至今,已经出版的系列丛书涵盖了方方面面,很适合作为教材。

  @David Michael Canterbury(生于1963年9月19日),是一位生存专家,曾在探索频道播出的两季(2010-11)真人秀电视节目“ 求生1+1”中出演。他也是一名作家,于2014年出版了《Bushcraft 101》(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普通人的生存能力》(2011)和《Advanced Bushcraft》(2015)。2015年,坎特伯雷共同出演了“求生三兄弟”的生存系列剧,该系列在国家地理频道播出。

『推荐读物』

  • 《Bushcraft 101》基于戴夫的5C生存理论(切割工具、庇护、取火、容器和绳索)的荒野生存入门级读物。
  • 《Advanced Bushcraft》进阶级读物,教你如何在很少、甚至没有装备的情况下在野外自力更生。
  • 《The Bushcraft Guide to Trapping, Gathering, and Cooking in the Wild》教授一些在户外如何打包、寻找和烹饪食物的技能。
  • 《Bushcraft First Aid》戴夫与 Jason A. Hunt,博士合作的书, 写给走进森林的人们的急救手册。

目录

第一章:背包

第二章:工具

第三章:绳索、织网和打结

第四章:容器和烹饪工具

第五章:庇护

第六章:引火

第七章:营地搭建

第八章:导航

第九章:树木

第十章:陷阱


———— 延伸资料 ————

Ray Mears

Bushcraft is the knowledge 

that we carry in our mind and in our muscles.

  手动@来自英国的雷胖子,由其主持的BBC系列记录片《雷·米尔斯穿越北方荒野》(Northern Wilderness)以英国人在北美的毛皮贸易历史为线索,向大家介绍了充满艺术性的Bushcraft技能。雷·米尔斯通过向原住民学习Bushcraft技能,在森林中闲适自在的状态是对Bushcraft精神内核的最佳诠释。

Mors Kochanski (1940.11.10-2019.12.05)

The more you know, the less you carry.

Ultra Light 导师 / 自然主义者

最后的最后

献上部分 BUSHCRAFT 的照片

一成不变的生活,

需要加点猛料。

文| 长安客(老鲁整理)

图| 来自网络